日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順利實現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這是三峽工程第7次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除2008年和2009年未能達到蓄水目標外,2010年至今,三峽工程已連續五年成功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間,三峽集團加強了對樞紐安全運行以及水庫泥沙、水質,庫區地震、地質等方面的監測密度,并加強了對機組和通航設備設施的巡檢。監測結果表明,蓄水過程平穩有序,各項指標保持安全穩定,有效保障了下游用水需要,較好地處理了防洪、發電、航運和向下游補水之間的關系。
175米是三峽樞紐設計的正常蓄水位。三峽工程在每年汛末蓄水至175米,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漸釋放并騰出庫容,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通航、發電、補水、抗旱等方面的效益。
據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主任肖舸介紹,本輪175米試驗性蓄水自今年9月15日凌晨啟動。由于當時洪水正在過境三峽,蓄水在承接前期防洪調度的基礎上正式開始,
啟動蓄水的水位為164.63米,相對較高。
每年三峽工程蓄水,總是伴隨著是否會誘發地震等地質災害、是否會帶來大量泥沙沉積,是否會因流量變化帶來航運問題等疑問。而連續5年成功蓄水至175米的實踐證明:庫區未見因蓄水誘發的重大庫岸滑坡險情和地震地質災害;入庫泥沙與初步設計值相比大幅減少;長江航運保持安全暢通。
地質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首次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發生的新生地質災害險情中,絕大部分發生在試驗性蓄水第一年(即2008年),占總數的80%以上。此后,隨著庫岸逐步趨于穩定,地質災害發生率銳減,并漸趨平緩。
至于誘發地震問題,目前學術界公認,對構造型水庫誘發地震來說,水庫蓄水只可能觸發距離庫區較近且已接近極限狀態的發震斷層。而近年的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蓄水期間水庫地震活動以微震和極微震為主,主要由巖溶、礦洞浸水引發。
對于水利工程而言,泥沙淤積是一個“致命問題”。三峽水庫蓄水以來,由于創新采取了“蓄清排渾”方式蓄水、庫尾減淤調度以及長江上游水庫攔沙、強化水土保持等原因,泥沙淤泥明顯好于預期。三峽集團的監測數據顯示,水庫年均入庫泥沙量較初步設計值減少6成以上,年均淤積沙量為論證階段預測值的42%。
“隨著三峽上游新建各大水庫的蓄水攔沙和上下游水庫的聯合調度,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總體會進一步緩解,三峽水庫可以在100年內維持200個億的庫容量。”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性評估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沈國舫院士說。
得益于三峽工程蓄水,長江上游600余公里江段航運條件顯著改善。航道維護水深從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船噸位也從1000噸級提高到3000~5000噸級。
與此同時,中下游的通航條件也明顯改善。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魏山忠介紹,枯水期中,通過三峽水庫的流量調節,葛洲壩以下最小流量由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每秒6000立方米以上,航道維護水深提高,為中下游船舶的通航創造了有利條件。
來源:億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