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一份涵蓋供水、排污、防澇、電力、通信等民生之需的鼓浪嶼全島地下管網綜合規劃即將制訂完成,目前,除通信部分尚在補充外,其余四個部分都已完成。
根據規劃,鼓浪嶼地下管網很快將迎來“大換血”。今后,高處供水吃緊、大雨積水過深、網絡信號不暢等因地下管網“跟不上”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這份規劃是鼓浪嶼市政系統提升大工程的一部分。”鼓浪嶼市政管理中心主任宋建嘉告訴記者,接下來,鼓浪嶼還將在這份規劃的基礎上,對街巷進行改造提升,進一步提高島上的宜居度。
【供水】
擴大泵房規模拓寬管道管徑
“前一版規劃,還是2005年編制的。”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吳連豐告訴記者,這幾年鼓浪嶼變化很大,按照當年的規劃,很多東西早已跟不上了,比如說,供水管道。鼓浪嶼高處的供水壓力本就不小,加上這幾年島上商業過度發展,餐飲店、家庭旅館等“用水大戶”大量出現,島上供水管網的水管口徑、泵房規模都已不堪重負,特別到了夏天,高處動輒斷水。有些用水戶私下加裝了泵抽,自己的供水問題倒是暫時解決了,可周邊其他人的供水問題卻因此加劇。
吳連豐介紹,規劃從兩個方面提高島上供水能力,一是擴大島上泵房規模,作為供水系統的“心臟”,泵房規模擴大意味著水壓增大,給自來水“爬”得更高的動力;二是拓寬供水管道的管徑,原先的管徑普遍在100毫米出頭,今后管徑將拓寬到300毫米以上,同樣能大幅提升供水能力,緩解高處用水戶的斷水之苦。此外,改造完成后,還考慮在島上布置一些直飲水點。
【排污】
新建污水處理站實現雨污分流
排污管道提升將扣住“截流”這個關鍵詞。
截流,意指在污水流入大海前將其截住,經島上污水處理站凈化合格后再排放入海。以前,鼓浪嶼的污水多是直排入海,現在島上人為活動帶來的污水越來越多,直排對周邊海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此前本報曾報道,全島32個排污口目前已有24個實現截流到位,剩下8個排污口的截流有望在年底完成。
島上現有的黃家渡、康泰路、港仔后三個污水處理站也將迎來擴容,同時,環衛碼頭附近還將新建一個污水處理站,島上污水處理能力將因此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規劃還在“雨污分流”上做文章。根據規劃,在接下來的管網提升施工中,原本“雨污混流”的一套管道將被替換成“雨是雨,污是污”的兩套管道。
【防澇】
在龍頭路口埋個調蓄水池
不久之后,街心公園、鹿礁路這兩片島上“歷史悠久”的澇區或許不再害怕大雨天。
“島上燒烤等低端餐飲帶來過多油污,導致現有的排水管道淤堵非常嚴重,這是帶來‘內澇’的主因之一。”吳連豐告訴記者,因此,規劃設計在油污嚴重的兩片澇區周邊打通管徑更大的新管道。
與此同時,龍頭路口近鋼琴碼頭附近地下還將埋下一個調蓄水池。吳連豐解釋,鼓浪嶼有個海島的特點,碰上漲潮時,海平面本身高過澇區,受到海水頂托,積水無法受重力自然排放,這時候,即便排水管道通暢,依然會出現內澇,要是有了調蓄水池,積水就可以先排到調蓄水池,等退潮后再排進海中。
【電力】
讓“生米”煮成“熟飯”
電力管網規劃旨在全面“釋放”新增海底電纜的供電能力――今年6月,廈門島向鼓浪嶼島新增供電的第三、四回海底電纜正式投用,輸電能力較之前提升了一倍以上,可是受島上條件受限,變壓器增容難實施,新增海底電纜暫未充分發揮作用。
用個通俗的比喻:把電比作“大米”,把變壓器等島上的供電設施比作“灶臺”,那么新增的海底電纜已經把很多“大米”送上岸了,大米有了,可“灶臺”還沒增加,所以暫時還解決不了大伙“吃飽飯”的問題。
吳連豐說,電力管網規劃就是為了讓島上電網與新增的海底電纜“適配”,真正把“生米”煮成“熟飯”――事實上,電力管網規劃是一系列規劃中較早完成的一項,早在3個多月前,相應的施工已經開始。
此外,吳連豐還透露,正在制定中的通信管網規劃,目的在于為“智慧鼓浪嶼”打好基礎,“就跟排水管道一樣,打通、拓寬通信管道,讓信息流通更順暢。”
【同步】
鼓浪嶼市政管理將實現“網格化”
島上市政設施管理將更精細。
鼓浪嶼市政設施管養也在向“精細化”邁進――近日,鼓浪嶼市政管理中心啟動以“責任到人,快速響應”為核心的網格化管理機制,以此提升島上市政設施日常管養及應急處置水平。
據鼓浪嶼市政管理中心主任宋建嘉透露,中心依照區域,將龍頭與內厝澳劃分為若干網格,并分派到4名專職“市政網格員”身上,保證每個網格都有責任人。市政網格員將在每日巡查中盯緊自己負責的網格,路面、排水溝、擋土墻、窨井蓋、指示牌、路燈……只要發現市政設施出現問題,市政網格員都需在第一時間快速響應處理。
“快速響應”還體現在市政網格員與社區網格員做好對接上。今年上半年,鼓浪嶼兩個社區就已開始施行網格化管理,市政網格員與社區對接后,社區網格員發現市政設施問題時,就有了更直接更快速的反饋渠道。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