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不拔一直都在里面h_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_两性视频久久_欧美精品h版电影一区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熱點關注|基層河長遭遇黑臭水體整治難題:我們截污了,為什么還臭

日期:2018-11-16編輯:巍特環境瀏覽:888

10月底,廣州的雨季已經結束。在位于廣州番禺鐘村的勝石河岸,圍坐著一群正在打牌的老人。


被問及“這條河涌平時臭不臭”時,他們紛紛回答:“當然臭了,臭了十幾年了”,“夏天比這會兒更臭”“上游整個鐘村的生活污水都往河涌里排能不臭嘛”……


聽到居民的抱怨,勝石河河長鄧熾韋顯得有些尷尬。剛剛,他沿河邊走邊向巡查組匯報了勝石河的整治工作,沿河6米內拆遷工作正在收尾。


但結果并不盡人意。由于河道人為分割,上游暗渠中城中村大量直排的生活污水在勝石小橋下被橡膠壩攔截、堆積,形成大面積黑臭水體,巡查人員指出,這種末端截污的方式僅考慮了近期(旱季)污水截流問題,沒有考慮雨季污水溢流與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等問題,“整治方式缺乏長效性”。
按照住建部、環境部聯合組成的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巡查組的要求,2018年年底前,全國36個重點城市要完成消除90%黑臭水體的目標。


為此,廣州成立了市委書記任第一總河長、市長任總河長,市四套班子成員任市級河長的領導機制,下達全面剿滅黑臭水體任務書(2018-2020年),明確廣州黑臭水體的整治到2018年底,35條黑臭河涌整治實現“長制久清”,102條黑臭河涌整治完成不少于92條(占比90%)、達到“初見成效”。


距離年底不足兩個月,國家城鎮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畢學軍認為,如果按照兩部委的嚴格要求,廣州完成目標任務艱巨,不容樂觀。 

 

在廣州番禺的鐘屏環山河,工人正在清理河道漂浮物。


雨季河段返黑返臭


勝石河是廣州番禺區黑臭水體整治的一個縮影。
在番禺區鐘村鐘四環村路的一座餐飲店里,保留著匯源橋遺址。這座石砌拱形橋是鐘村“房進水退”的見證,歷史上,鐘村居民的房屋臨涌而建,隨著人口的增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近幾十年的發展,人口越多越多,居民在河涌上加蓋房屋,使原本的河涌變成暗渠。


如今匯源橋保留了下來,但河涌已在地下變成了納污渠。

按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黑臭水體整治路線應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這其中,“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是選擇其他技術類型的基礎與前提,也是難啃的硬骨頭。


鄧熾韋說,目前鐘村已有10多萬常住人口,密集的房屋不僅用來居住,還經營著大量家庭作坊和餐飲門店,表示,2016年他擔任鐘村街黨工委書記并自此起擔任起河長,直到現在鐘村大量的城中村和老舊房屋雨污分流改造還未進行,“難度太大”。


在這種背景下,勝石河的治理采用在暗渠末端建橡膠壩的方式,把上游暗河的污水在河涌里進行末端截污,污水在這里收集后納入市政管網。


“目前只能末端處理,”鐘村街治水辦劉小平承認,這種做法在雨季難以有效截污。當廣州的雨季來臨,上游來水量增加,污水負荷增大會使下游河段返黑返臭。


上游城中村或老舊小區未進行雨污分流,這些暗河就成了一條條隱秘的納污渠,在人們看不見的地下,暗流涌動,只等雨季到來,沖進河涌,涌入珠江。


“按道理講,從源頭到下游,不論河道是否加蓋都應該算作一條完整的河,怎么能說上游不做整治,只做下游呢?這種概念是不對的。” 巡查組技術組長、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院長、國家城鎮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畢學軍在接受采訪時說,不僅是勝石河,從巡查面上的情況來看,廣州污水直排環境問題沒有實質性解決。”


畢學軍說,廣州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歷史欠賬大,部分支流河涌上游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截污管網建設尚未開展,污水直排現象嚴重,已完成雨污分流制管網占比較低,雖然通過提高合流制區域排水系統截流倍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雨季溢流入河涌污染負荷,但沒有實質性解決污水直排環境問題。
此外,部分河涌沒有將上游河道(部分為暗涵、暗渠)納入整治范圍,甚至還將河涌上游河道作為截污設施,勢必導致降雨時上游河道污水及沉積底泥直接溢流下游水體,無法實現黑臭水體的“長治久清”。

 

10月25日,勝石河上游暗渠內城中村大量直排的生活污水在勝石小橋下被橡膠壩攔截、堆積,形成大面積黑臭水體。


整治力度直追廣州亞運會時期


2018年以來,尤其是7月份環境部、住建部專項督查向廣州反饋意見以來,廣州圍繞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在34條黑臭水體“初見成效”基礎上,全面推進“散亂污”場所整治,違法建設拆除、排水設施建設、污水系統提質增效、河涌水質養護提升等相關工作,加快推進102黑臭水體及大陵河整治工作,全面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


整治后的車陂涌、沙河涌等逐步成為城市靚麗的水景觀,珠江廣州河段兩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10月25日,在財政部、環境部、住建部聯合舉辦的2018年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競爭性評審中,廣州成為20個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之一,對入圍城市,中央財政每個城市支持6億元,資金分年撥付。


廣州多位官員表示,“上一次這么大力度的治水還是十年前的亞運會時期”。


亞運之前,廣州350億的資金分攤到包括水廠改造工程、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河涌綜合治理、水浸街治理等八個方面,創造了“一天一個億”的治水神話。亞運會前夕以及亞運期間,珠江顯現出難得的清澈。


10年過去,廣州的水質改善程度遠低于當時“城市水環境得到徹底改變”的預期。后亞運期間投入的資金已超過當時的350億元,但廣州依然還在為“不黑不臭”做斗爭。


治水是一個耗資巨大且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工作,如果治標不治本,巨大的投入終將打水飄。


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負責人表示,黑臭水體問題的背后是環境基礎設施不合格的問題,“有的地方已經宣傳(黑臭水體)問題解決了,但下了一場雨就原形畢露。”他強調,黑臭水體整治工作要標本兼治,立戒“形式主義”,南方多雨的地方,必須走雨污分流這條路,老老實實做好控源截污。


但廣州河網水系發達,由于歷史原因,老舊城區基礎設施結構性缺失太多,多位官員表示想在短期內完成改造非常困難。


經過幾日巡查后,畢學軍則認為,各級河長在治理黑臭水體的思想認識上不到位,認為“反正我做了,至于效果如何……反正我做了,拿出一段河涌來治理也算是我做了”,“但其實他們沒有把河道黑臭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問題去看待,河道出現黑臭是一個系統問題,他們把這個系統割裂開了。”


畢學軍說,在控源截污方面目前廣州整體上沒有實質性解決污水直排環境問題;112個新增黑臭水體在治理方案中均無泥清淤疏浚或原位處理處置措施方案,部分黑臭河涌底泥污染嚴重。


從巡查情況來看,廣州的治理方案中還缺乏生態修復技術措施,絕大部分河道采用硬化基底與岸線,河道生態自凈能力較差。

 

巡查人員正在勝石河巡河


“(黑臭原因)我們就是搞不清”


在體制方面,廣州成立了市委書記任第一總河長、市長任總河長,市四套班子成員任市級河長的領導機制,下達全面剿滅黑臭水體任務書(2018-2020年),壓實壓細各級河長、職能部門等責任,逐步形成“河長領治、上下同治、部門聯治、全民群治、水陸共治”的治理體系。


2016年起,鄧熾韋擔任番禺區鐘村街黨工委書記,也是從那年起他被任命為勝石河的河長。


10月25日,鄧熾韋陪同巡查人員巡河,全長2050米的河段,走到中游,由于水流動性很差,黑臭問題依然明顯。


“我們截污了,主體工程完工了為什么還臭?”鄧熾韋咨詢巡查人員支招,“這個有什么辦法呢?我們就是搞不清。”


巡查人員建議可以參考蘇杭地區的做法施行聯排聯調,將閘排的聯動與水環境治理結合。


“不過,這需要區一級甚至市一級層面來統籌,基層河長沒有這個力量”。巡查人員說。


記者觀察到,在廣州的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由于番禺黑臭水體整治起步較晚,對于怎么做、如何治,基層河長似乎并不是很清楚,而區級、市級河長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做好統籌、協調工作。


巡查人員告訴記者,番禺黑臭水體整治缺少“一河一策”的整治方案,往往是幾條河涌一套方案,并且沒有經過專家的科學論證,“比較盲目地在做。”


和許多基層河長一樣,當黑臭水體整治的壓力一層層傳導下來,鄧熾韋等河長們不可謂不重視,但是河涌治理怎么治,是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客觀而言,番禺現存大量老舊城中村,若想在短時間內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非常困難,也不現實,但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現有的雨污合流的方式,在入河之前截流,短期內非降雨季節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明年進入豐水期降雨增多,勢必又會將污水、污泥沖進河道,使水體重新返黑返臭。”畢學軍說。
畢學軍指出,廣州的黑臭水體治理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黑臭河涌治理各自為政,上下游河涌黑臭水體治理缺乏協調性與統一性,缺乏跨區域的統一協調。


對此,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河長制工作處一位負責人表示,治水是一項長期任務,很多問題是過去長期積累下來的,特別是黑臭水體,成因復雜,河長制可以加快解決這些問題的進度,但也無法一蹴而就。
他表示,河長制在落實方面還要細化,一些地方只傳導壓力,把治水工作全部放在區縣、街鎮,如何統籌發揮好四級河長的作用,還要結合各地實際在實踐中探索完善。

 

勝石河下游生態修復工程已完工,水質變清。


目前廣州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為23.8%


按照“水十條”工作安排,環境部、住建部于10月22日至11月2日開展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巡查,重點對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上次督查時進展緩慢的一些城市進行專項巡查,這是繼5-7月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排查整改后的“回頭看”。


廣州在這次“回頭看”之列,此前5-7月份專項督查時針對廣州當時上報的35個黑臭水體進行了排查,后廣州又上報了102個。而番禺是廣州黑臭水體整治啟動最晚的區域,目前黑臭水體量最大,因此成為兩部委聯合組成的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巡查組此次關注的重點區域。


截至發稿時,巡查組認定廣州已消除黑臭的水體34個,已基本消除黑臭水體1個,102個黑臭水體還未消除黑臭。此外,再加上10個剛剛新發現的黑臭水體,廣州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為23.8%。


距離年底不足兩個月,廣州若想完成《水十條》和《實施方案》中“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高于90%”的目標,并不樂觀。


“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是很不樂觀地認為番禺能夠完成(目標)。” 畢學軍說,他建議針對新增的112個黑臭水體,廣州應制定完善整治方案,方案既要滿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標,又要兼顧遠期水質進一步改善和水質穩定達標。在組織與管理層面,進行頂層系統設計、組織、實施與管理,建立主要領導負責的區域性流域性組織管理體系;在具體技術層面,針對每個黑臭水體污染成因進行系統分析與問題甄別,統籌“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及其它治理措施,形成兼具系統性、科學性的“一河一策”技術路線與治理方案。


“原來以為治水是很簡單的事情,治了一年多才發現太復雜了,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工程做完了(河涌)就清了。”鄧熾韋邊說邊走。
到勝石河中游,拆遷工作還在收尾,再往前走,下游河道兩岸的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完工,綠草映襯下,河水也清澈了許多,看到這一場景,鄧熾韋感嘆,“若上游也能保持這樣的水質,我就滿足了。”

 

來源:中國水網

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