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下凹式立交橋由于低于正常路面,被俗稱為“大拉槽”。在雨水天氣中,這里也成了積水多發區,因此排水設計格外重要。“新版標準中,特別補充細化了下凹式立交橋的排水設計要求。”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起草新版標準的付征垚說。
暴雨天氣時城區道路最愛積水的立交橋下凹橋區,其排水能力將有硬約束。記者從市規劃委獲悉,新版《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今天開始公開征求意見,下凹式立交橋的排水能力,將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級別分別明確設定。
重要道路30年一遇
在北京,下凹式立交橋由于低于正常路面,被俗稱為“大拉槽”。在雨水天氣中,這里也成了積水多發區,因此排水設計格外重要。“新版標準中,特別補充細化了下凹式立交橋的排水設計要求。”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起草新版標準的付征垚說。
在新版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中看到,與舊版標準不同,對于下凹式立體交叉道路雨水管渠的設計重現期(即“每隔×年一遇”)按照不同區域、不同道路嚴格區分。
例如,按照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要求,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特大城市為50年到100年,大城市為30年到50年,中小城市為20年到30年。這就意味著,特大城市內澇防治設施至少應能抵御50年到100年一遇的暴雨。
根據征求意見稿,在中心城,一般道路下凹式立交橋排水能力要抵御得住20年一遇的暴雨;重要道路和特別重要道路要抵御得住30年一遇的暴雨。“而在此前,道路的重現期最多也只有10年,這意味著,未來下凹橋區排水能力將會明顯提升。”付征垚說,根據這份標準,設計人員會更嚴謹地設計立交橋,從而降低暴雨情況下下凹橋區積水對城市交通的影響,保證城市安全順利運行。
地下通道最高50年一遇
除了下凹式立交橋,新標準也對雨水管渠設計的排水能力有了更為細致的要求。其中,一般道路排水能力為3年一遇,而像中心城區主干道這樣的重要道路則需要5年一遇;一般地區、重要地區、特別重要地區的排水能力分別為3年一遇、5年一遇和10年一遇。
更重要的是容易出現嚴重積水的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等地方,重現期則提高到30年到50年。也就是說,這些地方最高甚至要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此外,新標準還要求地鐵、重要地下設施出入口等重要基礎設施必須采用抬高出口位置等方式單獨設防。
“新標準更貼近北京實際的自然情況。”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修訂標準可操作性強,能夠指導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64座下凹橋已按標準改造
正是為了應對北京近年來暴雨造成城市內澇頻發的問題,2012年到2013年,市規劃委組織編制了《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并依據這份標準完成了北京64座下凹橋區的改造工作。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的這一版標準發布以來,對于北京加強海綿城市建設,防止城市內澇,保障城市安全方面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也有所提升。
來源:給排水設計師網
發布時間:2015-12-15 1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