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不拔一直都在里面h_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_两性视频久久_欧美精品h版电影一区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記者追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八大難題”

日期:2018-07-12編輯:巍特環境瀏覽:1084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水渠蜿蜒北上,終點至河北漳河,全長731公里。

1952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出了一句日后改變中國水利版圖的想法:“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如今,想法即將化為現實。

一路走來,千里長渠穿山越嶺,跨江渡河,可謂歷盡艱險。如此浩大的歷史性工程,不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之最,更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辛勞。

今天,北京晚報記者將帶您探尋“南水”何以“北調”,見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731公里的“八大難題”。

難點渠首

地點 淅川縣

“水龍頭”已開閘 充水試驗進展順利

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一座位于豫西南的小村莊,因為“渠首”而變得不凡。

四十年前,引丹灌溉工程以此為源頭,而這正是南水北調邁出的第一步。

四十年后,176.6米的新壩巍然屹立,將成為千里長渠的“水龍頭”。

站在壩頂眺望,清澈的丹江水蜿蜒而來。73日上午1058分,閘門緩緩提起,標志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黃河以南段總干渠開始充水試驗。

“壩前是引水渠,渠底海拔140米,目前水位142.29米,實際水深2.29米。從這里到北京設計水深是7米,也就是說,水位達到147米可以通水。為了確保常年調水,設計的正常水位是150米,最高可以達到170米。”淅川縣副縣長辛澤濤介紹道,“現在丹江口水庫的入庫水量大于出庫水量,正在蓄水中,汛期會持續到9月底,水位將繼續上漲。”

“充水試驗主要用來檢測干渠是否存在垮塌、滲透,目前進展順利。”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公室紀檢組長黨俊偉表示,“此次試驗從這里開始,止于鄭州市須水河節制閘,工程全長約447公里,約用水1.2億立方米。”

難點湍河渡槽

地點 鄧州市

“千里干渠第一跨” 1.5小時可注滿昆明湖

中線干渠自渠首向東北延伸,行至數十公里以外的鄧州市十林鎮、趙集鎮之間,將與流淌千年的湍河相遇。為確保水質,干渠全程不與任何河流交匯,或從上方渡槽跨越,或從下方隧洞穿過。也正因此,這里有了被譽為“千里干渠第一跨”的湍河渡槽。

“所謂渡槽,其實就是走水的高架橋,南水北調的水沿水槽從湍河上方渡過。”在項目經理陳謀建的身后,三條1030米長的U形渡槽并行橫跨,其下17米正是水清草美的湍河。正式通水以后,每秒將會有350420立方米的丹江水從這里流向北京,“5秒鐘可以注滿一個標準游泳池,1.5小時就能注滿一個昆明湖。”

陳謀建與同事們為渡槽挑戰了許多“第一次”。盡管國內矩形渡槽施工工藝更成熟,但為了更好的過水能力,他們選擇了難度更大U形渡槽。“兩個墩子之間是一跨,單跨就有40米長,一節槽身重達1600噸,沒有吊車能夠吊得起來,只能采用原位現澆。”

為此,施工方采購了三臺造槽機,每臺造價1500萬,后期維護費用還要300萬。陳謀建說,“像造槽機原位現澆這樣的施工工藝都是第一次嘗試,沒有任何先例可供參考,只能邊摸索邊施工。”

2012年,湍河渡槽工程進入了施工關鍵期,一直駐守工地研究方案的陳謀建甚至沒能在兒子出生的第一時間趕到妻子身邊。也正是在這一年,他與同事不僅使單個槽身施工周期從50余天縮短至32天,而且確保槽身質量大大提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U形輸水渡槽,也是目前國內同類工程中單跨跨度最大、單跨過水斷面最大、單跨重量最大的輸水工程。

難點膨脹土段

地點 南陽市

攻克“工程癌癥” 解決渠道滑坡

在南陽的一些農村地區,泥瓦匠們常常會遇到一樁“怪事”:蓋好的房子沒過多久,墻體便會出現裂縫。遇到這種情況,泥瓦匠們只能自認倒霉。事實上,裂縫的出現并非手藝問題,而與地基的土質有關。這種土在工程建設上叫做“膨脹土”,遇水膨脹,失水收縮,是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癥”。

“如果用膨脹土修建干渠,容易出現滑坡、變形甚至垮塌”,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南陽膨脹土試驗段二期工程項目經理朱建軍對此深有體會。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穿越膨脹土渠段累計近400公里,約占總干渠長度的27%,尤其是沙河以南至陶岔渠段,膨脹土渠段占該段渠道長度的75%。能否攻克這一難關,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成敗。

專家組選取了膨脹土結構最為復雜,且兼具地下水問題區域進行試驗,自20081128日開工以后,先后嘗試了4種方案。最終,在膨脹土中摻入3%5%比例水泥,經過晾曬、粉碎、拌和,將膨脹性降下來的水泥改性土方案獲得了認可。“在一些高風險段或強膨脹區,還要打抗滑樁或采用坡面梁支護體系防止滑坡,用混凝土襯砌進一步防滲。目前已經在全段膨脹土地區推廣。”朱建軍站在信臣大橋上,指了指橋下干渠中一些隱約可見的白色管子說,“這些管子接上逆止閥以后,地下水可以上來,但渠道水下不去,也是解決地下水問題的一記妙招。”

難點方城六標

地點 方城縣

奮戰700多天 挑戰最難工段

沿著干渠繼續北上,中線工程在方城埡口再遇“攔路虎”。2011315日開工的方城六標,短短30個月的合同工期內,擺在項目經理陳建國面前的是最難啃的7.5公里——除了膨脹土,還有高滲水地層、淤泥帶、流沙層、硬巖等復雜結構。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襄漢漕渠正是因為此處地勢懸絕而擱淺。

讓陳建國頭疼的還有天氣。“混凝土襯砌只有10厘米厚,風力在三到四級以上就會迅速刮干,容易有裂縫。而這里恰恰是風口,只能看天干活。”比風更可怕的是說下就下的暴雨。采訪當天,明明下午還是40攝氏度的驕陽似火,到了晚上八九點鐘,就立即轉為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南北暖濕氣流交匯,又是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的分界點,還是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這樣的水文地質條件導致方城一直是暴雨中心。”陳建國說。

由于需要制作水泥改性土,遇上含水量大的土就得先晾曬,“可遇上一場雨,就全變泥巴了,而且經過翻松的土再想讓它干,放十天都未必能行。”陳建國為此先后買來40多萬元的塑料布,把堆放在渠道兩邊的填筑土料全部蓋上,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2012年初到2013年底的700多個日夜里,陳建國幾乎從未離開過工地。也正因此,竟然未能在母親臨終前見上最后一面,成了一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為了不再讓悲劇重演,他索性將老父親接到工地,“這樣起碼能經常見到,他看我干這么大的工程,也覺得驕傲,精神頭好多了。”“等工程結束,我想帶著一家人到北京看看,再到渠里打一桶水,給母親上墳。”身材瘦削的陳建國嗓音沙啞,眼角有些濕潤。

難點沙河渡槽

地點 魯山縣

萬米“巨龍”創世界之最

過了方城縣,干渠也宣告離開了全線干渠最長的省轄市南陽。進入平頂山市魯山縣不久,開闊的河灘上方出現了一條白色“巨龍”,綿延不盡,煞是壯觀。這條“巨龍”,便是世界上綜合規模最大的渡槽工程——沙河渡槽。

相比起湍河渡槽而言,總長11.9公里的沙河渡槽不僅更長,而且結構更為復雜,“過水斷面由梁式渡槽、箱基渡槽及落地槽三種結構形式組成。”平頂山項目部副部長于澎濤告訴記者:“其中梁式渡槽的U形槽身單個重達1200噸,近4層樓高,槽身厚度只有35厘米。”

如何把這些既重又薄的槽身拼接起來?技術人員嘗試了“槽上運槽”的新招數。“單個槽身完工以后,把架槽機設在基墩上,然后把槽身沿著已經放好的渡槽運過去。”這種施工技術,在整個水利工程建設中尚無先例。此外,為了確保“滴水不漏”,技術人員還采用了后裝止水的先進工藝,于澎濤指著兩段槽身中間大約五厘米的黑色連接縫解釋說,“槽身放置的時候,會預留這樣一道空隙,用橡膠填充,刷上防滲涂料,試驗以后止水效果很好。”

難點穿黃工程

地點 滎陽市

長江黃河相見不相交

河南省會鄭州以西30公里,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將載著長江水與母親河相逢于此。這一次,干渠選擇了從水下穿過。穿黃工程被視為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正所謂“穿黃不通,千里無功”。

工程人員首先要在黃河北岸打一口深達76.6米的豎井,“這是國內目前最深的地下連續墻,工藝要求很高。如果結合不密實,施工時就會涌水涌砂。”穿黃工程運管處副處長梁單禹向記者介紹,挖到40米深時出現大量滲水,所幸果斷撤離,沒有造成傷亡損失。最終通過水下開挖,用5米厚的混凝土封住了漏水孔。

困難遠不止于此。全長19.3公里的穿黃工程中,最難的當屬4.25公里的穿黃隧洞段。“挖隧洞的原理跟地鐵相似,修建地鐵用的是土壓平衡盾構機,但穿黃既要考慮土壓,又要兼顧水壓。”盡管前期做了大量準備,但最擔心的涌水涌砂問題還是未能避免。“當時情況特別緊急,幾位經驗豐富的專家慎重分析認為,不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于是帶領工人一同繼續作業。”回憶起這段經歷,梁單禹依舊覺得緊張刺激,“當時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涌水涌砂把盾構機埋起來,一臺盾構機就要一個多億!而且一旦埋住,豎井就算廢了,短時間內很難再選出合適線路。”后來工人看到領導都在現場參與搶險,情緒平復,對鋼管進行焊接加固,注入快凝的水泥漿,終于化險為夷。

還有更大的挑戰。“當時從德國公司采購設備時,預計可以一次打3450米,結果盾構機掘進1700米左右以后,刀盤磨損嚴重,必須予以修復。對方開出幾千萬美元的天價,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梁單禹說,工程隊派出30名技術精、體質好的干部去航海大學學習帶壓進艙維修技術,兩個多月以后學成歸來。先由航海大學專家帶著下去修了兩次,之后就可以自行修復。“專家下去一次要一萬塊錢,我們的人只要五百塊,大大節約了成本。”

從橫跨渠道的大橋上俯瞰,兩側護坡多達四層。“這里是南水北調河南段開挖最深、最寬的一段。”梁單禹指著橋下不遠處的隧道口說,“隧洞雙洞平行,內徑均為7米,距離黃河水最近的地方只有23米。”

難點高填方

地點 焦作市

多重保險應對“地上懸河”

干渠穿過黃河,來到焦作。12.9公里的焦作一段工程,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唯一一座穿越中心城區的明渠工程。為什么要選擇穿城而過,而非繞城?河南省南水北調焦作建管處處長胡國嶺解釋道:“焦作城北是太行山,穿山投入要比穿城多花36億;城南地勢較低,要把干渠抬高到地面以上18米,風險較大。”焦作不得不建起“地上懸河”穿城而過。

“干渠自陶岔渠首到北京團城湖全線自流,落差僅有99米,沿線坡度必須精打細算。為滿足調水要求,只能對地勢低洼的渠段進行填筑。焦作城區渠堤高出地面6米以上的高填方段長3598米,平均高度在10米左右,最高處有13米。”胡國嶺強調,“渠底高、流量大,一旦出現透水跑水事故,后果不堪設想。”設計人員因此為干渠上了“多重保險”。焦作一段三標常務副經理田源告訴記者,“比如,對高填方段的渠堤加寬3米,將渠道內部的襯砌從8厘米增至10厘米,渠堤增設防滲墻等。”此外,在整個焦作城區,總共設置了兩個退水閘,一旦出現險情,可以隨時退水減壓。

難點穿漳工程

地點 安陽市

豫冀交界處 設置攔冰索

北上安陽,中線干渠也就到達了河南段的最后一站。三個月以后,丹江水將越過這里的漳河進入河北。穿漳工程也成為干渠在河南境內最后一項“超級工程”。

65日起,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黃河以北段總干渠已經開始進行充水試驗。來自岳城水庫的一泓清水讓通往漳河的干渠多了幾分靈動之氣,一群水鳥“撲棱棱”地從水面掠過。渠道坡下約百米左右的地方全部設有一人多高的綠色隔離網,每隔一段距離便掛有“禁止入內”等字樣的警示牌。

沿著渠道旁僅容一車通過的小路前行,可以看到不遠處高高聳立的綠白相間建筑物橫亙在干渠上方。

“由于地下水位比較高,當時可沒少費工夫。”穿漳管理處負責人栗寶山談道:“穿漳工程河床下70多米深是砂卵石沖積層,像個漏斗,一個點抽水,周圍的地下水都會流過來。后來,工程采用了防滲帷幕與井點降水相結合的施工方案。在施工區域周圍,像梅花樁一樣,鉆下七八十米深的孔,然后灌入水泥泥漿形成防滲墻。”

站在控制閘門建筑平臺上望向干渠,一排青灰色鐵桶連成的鎖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個是攔冰索。因為穿漳工程位置靠北,到了冬天氣溫較低,為了防止冰塊進入隧洞影響調水,所以在這里專門設了一道‘機關’。”辦事員周彥軍解釋道:“入口東側有退水排冰閘,被攔住的冰塊可以從這里排入漳河泄洪道。在進口檢修閘上,有100多噸的平板鋼閘門,上面也裝置有融冰系統,避免防水系統被冰塊損壞。”

從控制閘門處向北遠眺,周彥軍指著漳河對岸的建筑向記者介紹,“那里就是河北了,距離這里只有600多米。”

再過不久,甘甜的丹江水就將從漳河之下,涌入河北,送至京津。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