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常德沅江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東臨云夢大澤,沅澧兩水從西而來,城中沅江、穿紫河、柳葉湖三大水系纏繞,水滋養了這座城。“桃花流水、福地洞天”,這座與水結緣的城,近年來不斷強化節水管水措施,嚴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多措并舉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愛水惜水管水活水,大手筆繪就了一幅都市桃源圖。
愛水惜水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常德雨水豐沛,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豐水期(4—10月)的降水和徑流約占全年的70%以上。受降雨和河流走向的影響,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也很不均勻。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量、以水定產”,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按照節水優先的指導思想,常德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
常德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先后頒布了《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節約用水“三同時”管理規定》《節約用水管理制度》《節約用水獎罰制度》等規范性文件,對節水規劃目標的實施提供了政策、制度、獎勵和資金保障,做到節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惜水節水,成績斐然。推進城鄉供水管網改造,減少用水漏損;開展節水技術改造,提升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實行城區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用水累計進加價制度,通過調節水價倒逼用水單位落實節約用水措施……常德市5家企業、10家單位被評為省級節水型單位,10個小區被評為省級節水型居民小區。
2015年,常德市用水總量36.71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72.41立方米/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均在省下達常德市的紅線范圍之內。
管水護水加強農村水資源保護
“空氣、水、土地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解決好水的問題,加強水資源保護,讓他們放得下心。”常德市水利局副局長王孝奇表示,從2008年開始,常德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依法加強了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改善了全市農村生活和生態環境。
根據調查,常德市庫湖投肥養殖是污染農村水資源的主要因素之一。針對農村水資源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現狀,常德從2008年開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依法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
2008年,常德市36座大中型水庫實施了禁止投肥養殖;2009年擴大到209座小(1)型水庫;2011年擴大到298座小(2)型水庫,并對西毛里湖、珊泊湖的養殖行為進行規范;2012年擴大到市城區內河和臨澧縣道水河;2015年禁止投肥養殖實現了公共水域全覆蓋。目前,常德市36座大中型水庫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小型水庫Ⅲ類水質達標率也突破了90%。根據最近一次水質監測顯示,常德市604個監測點中采樣554個,水質達標474個,總體達標率86%。
位于臨澧縣的官亭水庫,是全國重點中型水庫之一,以前化肥養魚是其支柱產業。然而,化肥養魚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水庫水質的嚴重惡化,毀掉了一庫清水。 2008年開始,官亭水庫結束了投肥養殖的歷史,大水面開始實行人放天養、自然生長。水庫由禁投初期的Ⅴ類水質,好轉為Ⅲ類水質,達到了人畜安全飲用標準。水質變好了,水庫養殖的魚類魚質也得到了改善,鮮魚銷售單價也有了很大提高。
治水活水打造會“呼吸”城市
微風徐來,波光粼粼,清澈的穿紫河如同一條透明的“腰帶”從常德城區蜿蜒而過。岸邊是林蔭小道,三兩市民趁著好天氣沿著河邊散步。站在常德江北城區的穿紫河船碼頭邊,市水利局水政水資源科科長胡立志告訴記者,幾年前這里河水水質很差,行人都要掩鼻而過,一到下雨天,河里泛起的死魚都有不少。
如今的穿紫河徹底變了模樣,水清起來,也動起來了。水流動起來,城市就有了活力,也有了靈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儲存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常德致力打造一座能像海綿一樣“呼吸”的城市。
近年來,常德運用一河一策的整治方案,以生態水景為核心,先后實施了內河水系雨污分流、截污清淤、防洪排漬排澇、生態環境治理、江河湖連通、沿江景觀建設、濱水交通及慢行系統、城市供水一體化等八大河網綜合治理工程。
看,集城市防洪、綠地蓄水、文化休閑多沖功能于一體的常德詩墻;利用生態濕地理念改造傳統機埠,建成生態公園模式的船碼頭,開展人工濕地和駁岸風光帶建設,恢復自然生態的穿紫河……河道水流暢通、水質達標、水景優美,城在水中,水環繞城,常德水生態文明建設演繹出獨特的華章。
發布時間:2017-02-27 16:17:56